《经济生活文摘》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照耀下的写作——评辛易中篇

 
来源:经济生活文摘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官场与企业或商场、官员与企业家或老板,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话题,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与联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与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方面。由于工作关系,辛易对企业与企业家群体越发熟悉,作为一个善于把握时代题材的作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触角深入到了企业文学这一领域。随着观察的全面、细致,他的思考越来越深入,先后面世的三部小说《帝国》《太阳不落》与《绝版》顺理成章地构成了新时代企业文学三部曲。从创业的艰难到企业的危机,辛易寻绎企业顽症的欲望逐渐增强,从草莽出身的企业负责人到知识分子出身的企业家,其笔下的企业家群体也慢慢丰富起来,行稳致远,辛易无疑成为了当下最执着于开掘企业题材文学的作家与引领者。 新时期以来企业题材小说并不鲜见,但能打动人心且发人深思的作品却乏善可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家们对现实的批判力道越来越弱。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批判精神”“本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但十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失却了这种极宝贵的精神。”①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作家都是思想家,但在思想上不能或不敢大胆地正视现实并深入思考,保持批判精神,甚至是虚伪和做作,就不可能产生卓越的作品。往更高处说,“一个民族如果淡化了自己的批判精神,那将会是一个跛足的民族。”②从《帝国》到《太阳不落》再到《绝版》,辛易的批判精神与反思意识越发强烈,他常年在机关工作,有驾驭官商题材的独特经验与条件,虽然文学本自虚构,但由于一些作品现实针对性强,熟人朋友难免对号入座,不幸伤及无辜,所以,我的理解,“辛易”其实也是在暗示写作的辛苦与不易。 在当下的创作语境中,批判现实主义已经不再是“时髦”的选择,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辛易逆行而上,很自然地站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旗帜下,他的选择毋宁说是出于作家的良知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从批判现实主义的视角看,《绝版》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达到了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的统一,是一部艺术性与思想性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作品。 首先来看《绝版》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典型环境是作家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深刻地概括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影响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并使人物必然如此行动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自然条件的总和。《绝版》对笔下的人物和环境进行了整体性思考,让人物性格在与环境的联系和作用中得以充分展现,从而揭示生活的内在本质与人的丰富的社会本质。小说的叙事时间横跨中国改革开放全过程,涉及到经历这一过程的两辈人。高考恢复、下岗、个体户、先富、楼盘、经济适用房、利民工程、土地开发、土地转让等等,都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影响我们的关键词。小说所呈现的环境是当代中国人面对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正因为大家非常熟悉,所以要想进行深刻的艺术再现,是很难的,在度的把握上,以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的处理等等,都需要很高的艺术技巧。 《绝版》的环境描写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是面的呈现,如草蛇灰线,贯穿全文,影响着人物的行动。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主要放在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主人公王胜能够成为地产界大鳄,并要实现“造山”的绝版“壮举”,就要和住建局、园林设计院、水利局、城管局、渣土办、住建局等政府各部门发生各种联系,这样,人物活动的各种小环境也就形成了。辛易有着选取和处理小说复杂环境的高超能力,看似蜻蜓点水,却又蕴含深意。通过作者巧妙的处理,这些环境成为小说叙事和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如红星砖瓦厂,除在开篇集中出现外,在小说里只是偶然提及,但它作为小说人物曾生活的一个环境,却又显得意义深远。如在第五章提到红星厂时这样写道:“后来的事实还令叶红梅后怕。红星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几年以后,砖头就卖不出去了。叶厂长抱怨,过去人找他,现在他找人。好在市里看他是老同志,调到住建局二线养老。叶厂长离开红星不久,红星厂就关门倒闭了。而此时王胜的公司做大了,一年利润就有二三百万。”这几句话的信息容量是极其丰富的。至少可以看出红星厂是改革开放的见证,是人物成长的见证,是利弊是非的见证。通过典型环境的设计,小说为我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图景,复杂丰富,真实可感。就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作者娓娓道来,讲述着故事,塑造着人物,表达着思想。 小说的基本特质是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一般来说,凡是优秀的作品,必有或曲折有趣、或美丽动人,或令人深思的故事和一些鲜活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是否新鲜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所写题材是否新颖有特点。当然,写别人已涉及过的题材不一定就“老调重弹”,写未被人写过的题材不一定就“标新立异”。“新”的关键在于有无新的角度和新的立意。《绝版》在题材的处理上避免与人雷同和蹈人覆辙,有很新奇的视角和很深邃的含义。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是深刻的,观察是细致的,提炼是精到的。《绝版》的故事并不惊心动魄,也不复杂离奇,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个企业家(老板)“造山”的故事。但它却并不简单平淡。能把这种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或者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讲出新意,是需要真功夫的。 《绝版》的故事明线与暗线交织,却又脉络清晰,环环相扣,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颇引人入胜,展现了官场与商场丰富复杂的人情事态。正像一条流淌的河,有起始之源头,有归宿之江海;其程变化多端,弯来拐去,忽东忽西;其流色彩斑斓,波谲浪诡。《绝版》在情节的构思上,自然铺展、层推进逼,却又有起有落、顺行逆收,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如王胜的多次令人意外的选择,面对家人、朋友的质疑,却又总能峰回路转。围绕“造山”,作者设置了一些悬念,吸引人欲早揭谜底,一读为快。小说先用“顺起——推进”原则,主人公王胜信心满满要“造山”,众人或反对,或觉得不可能,甚至认为他“走火入魔”,但最终却又在王胜的“运筹帷幄”下大功告成;政府的“利民工程”滨河景观也大约经历同样的曲折过程。小说最后一章“老子山、滨河景观同时峻工”,这时似乎皆大欢喜,然而故事却并没有结束,接着,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两项工程带来了“全城内涝”的灾难性后果,这时读者又会想到之前并不太留意的一些细节“暗示”。 从文学表现角度看,《绝版》呈现出的这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顺行逆收,利用反面烘托,先叙假象,后及本质,假象被张扬、铺垫得很足很厚,再突然逆转,叙写几乎被掩盖的完全相反的真相,这就形成了一种强烈反差,使故事情节富于大曲折、大对比,极凹凸有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这种抑扬反差变化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同时,更能认识和关注那几乎要被掩盖了的真相,发人深思,又耐人寻味。这从小说的结尾就可见一斑。王胜与市长眼中的“为民造福”的“丰碑”:老子山与滨河景观工程,却造成了“全城性内涝”,此时,“我市各界积极响应市委市府号召,著名企业家王胜先生主动调集几十台渣土车,与人民子弟兵一起,顶风冒雨加固堤坝,正谱写着一曲感人的抗洪救灾赞歌。”“群众被救后激动的表情,领导身先士卒的身影……还有市长的特写和被采访的王胜。”这样的逆转式结尾,不仅使情节有了大波折、大回环,因而也有了艺术张力,更可以增加作品的内涵,深化、拓展主题的思索空间,其中的讽刺和批判意味也令人回味无穷。 《绝版》在故事情节的铺展与人物刻画的手段与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以简洁传神的人物对话为主,辅以简单的客观交代式叙述。对话描写是小说铺展情节、呈现环境,特别是刻画人物,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绝版》中设置了各种场合的对话,有夫妻对话、父子对话、官员与企业家的对话、老板之间的对话、酒桌上的对话与喝醉后的似醉非醉的对话等等。这些对话简洁传神、自然流畅,而且能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折射性格特征。如第三章中这几段话: 二室主任边听边看地图,院长话毕,他就说,对,是涉及到小口子,市里想削平大寨河堤坝,美观了,防洪功能却失去了,尤其小口子地段,不仅地势东南高于西北,还因为有一个四五百亩的大水洼,是大寨河周边地势最低的地方,极易形成洪水走廊,王老板要在小口子西北造山,正好地处走廊,绝对不行。 这话说得一点余地没有,王胜不由得变了脸色。院长呶呶嘴,二室主任退了出去。院长说,王老板不要见外,他这人就这样,市里决定搞滨河景观提升工程,快一年了,方案迟迟拿不出来,跟他就有关系。王胜听得懂这话,说就不打扰了,然后面无表情地告辞而去。 憋着一肚子无名火,王胜去了规划局。 …… 王胜说,要是市长都听他们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 规划局长叹口气,市长要是听他们的也就罢了,市长偏偏不听,非要等我们拿出可行办法,前两天滨河提升方案终于通过了,那几个欢喜提意见的开会没通知。要是再不通过,今天可能就不是我坐在这个地方接待你了。 这里的对话交流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将王胜、二室主任、规划局长、市长等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并能够给人许多想象的空间。 艺术真实的秘诀在于典型化,《绝版》创造的正是典型化的真实,在思维方式和特征性手法上都体现了人物和细节的典型性,从而实现对现实关系本质特征的艺术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很多像王胜这样的企业家或老板。但这一群体并没有在当代小说中得到充分的塑造与呈现,大多被平面化和符号化了。《绝版》中王胜的形象是复杂而丰满的,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共性的典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敢于创新、积极进取,是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的那一类人,同时文化水平并不高、会投机取巧、打政策的擦边球、走门路傍高官、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这一形象呈现出复杂多面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是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附属产物。《绝版》在并不长的篇幅中,通过多种艺术手段,除了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企业老板王胜外,还展现了当下社会生活中大家常见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有的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急于打造政绩工程与形象工程的江北市市长,故弄玄虚的风水“大师”,或善于察言观色、或见风使舵、或以权谋私的市政府下属的部门的一些局长,不畏领导、敢于直言的园林设计院的二室主任等等,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绝版》艺术手法的独到与精准强化了小说批判现实的广度与深度,其主题思想的尖锐深刻,兼有绵绵余韵,确实是非常出色和令人称道之处。《绝版》的环境、人物、细节都具有真实的价值取向,它追求的是文本的底蕴与客观现实生活的相似点,相似的程度即真实的取向。高尔基曾将批判现实主义称为“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马克思认为狄更斯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③《绝版》能够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再现生活与批判现实,表达对人们生存命运与国家发展前途的关心,既具有社会批判的强度,又能显示文化批判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批判态度,必然能够使人们从生活的正反两面受到启迪和教益,唤起消除负面影响和不良倾向的愿望和意志。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应该具有倾向性,包括最基本的情感和审美趣味倾向,也包括伦理的、道德的和政治的等倾向,当然这种倾向性应“由情境和情节本身产生出来”。④因此,批判现实的作品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沦为时代的单纯的“传声筒”或某种观念的“代言人”,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不少“席勒式”的抽象化、概念化的作品,至多也就是昙花一现,最终都被文学史所淘汰。可以说《绝版》是“莎士比亚化”的,从创作主体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均符合艺术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特征。“莎士比亚超越所有作家之上,至少超越所有近代作家之上,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诗人,他是一位向他的读者举起风俗习惯和生活的真实镜子的诗人”。⑤辛易的《绝版》就为我们支起了这样一面镜子,它只是客观地去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通过虚构的有意味的形式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表达这种经验的纯度和深度,并要求能达到真实的效果,从而能够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 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自不必说,但随之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如社会价值导向问题、各种贪腐问题与评价机制问题等等,已经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与思考。《绝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犹如一位智慧的老人和清醒的哲学家,敏锐地观察着四周,有力地叩问着现实和人生,犀利地注视着社会现实与人生百态。作为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与缩影,《绝版》呈现出的主题是复杂而深刻的。王胜从国营窑厂的员工到个体户,再到地产界大鳄,他发家致富的成功轨迹,无疑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大势,当然也与他自己的机智灵活、锐意进取密切相关,从中读者不难对这方面作出正面与肯定的评价。同时,小说也展现了王胜“成功”过程中的官商的负面与腐败问题,将官与商的阴暗面艺术地、鲜活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绝版》中涉及的违规违纪或腐败行为,似乎并不像巨贪大蠹那么可恶,有的看似是“人之常情”,酒桌上、交流中随处可见,甚至都不用遮掩,大家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如下面几段话中的加点语句: “规划局长说的‘适不适合’不是问题, “(城管局),喝了门前酒,就忍不住问王胜,王老板,你这人自觉,不过跟我就不要藏着掖着的了,有 “分管局长想想,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对对,你有一个渣土公司,是你家老二在做,没问题的 “而后来事实证明,十几年下来,王胜不仅赚了钱,还做了政协委员,再也没有人称他个体户了,都喊声他王老板。” 《绝版》中呈现的诸如此类的行为和现象,反映了当代官场与商场(企业)的复杂关系,有着深刻的揭露与批判意图。违纪违法,甚至是腐败而不觉,这似乎更加可怕。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投机取巧、行贿受贿、以权谋私、为成功不择手段等行为与某种利己主义的病态规则,在小说中也是若隐若现。在这里人际关系被物化,被撕裂,官与商之间,官与民之间,穷与富之间充满了复杂的利益纠葛。单从小说中“山”的意象也可以体味此种批判的深意。通过人为手段造的“山”,终究“事实胜于雄辩”地“证明”不能成为真正的“靠山”。相应的,“削平大寨河堤坝,提升滨河景观”的形象与政绩工程,终究是“自毁长城”,带来“决堤”的恶果。“老子山”是无法真正保佑平安的。那么,真正的“靠山”到底是什么,这或许也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无尽的思考。小说无疑是在引导与警醒人们去反思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与根源,以及由此而来的变革现实的艰难、沉重,令人思索无限,感慨无限,这是《绝版》现实批判的一种高度、力度与广度。 契诃夫曾言:“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⑥辛易的《绝版》与稍早前的中篇《帝国》,体现了他的创作初衷和文化良知,这与我们的鲁迅先生所坦言的“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⑦,应该同属一脉——令人仰敬尊崇的一脉。优秀作家的责任、良知和公共性,也正是在这里得以充分显现。 注释: ①贺来:《关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理论思考》,《新华文摘》2001年第4期,第27页。 ②柯平凭:《现实主义文学呼唤批判精神》,《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第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5页。 ⑤约翰生:《〈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27页。 ⑥契诃夫:《〈变色龙: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前言》,《变色龙: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冯加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⑦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2页。

文章来源:经济生活文摘 网址: http://jjshwz.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2813.shtml


上一篇: 周期即人性
下一篇: 自动化技术论文_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21年64卷第11期中文摘要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经济生活文摘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